八公桥林寨村有100户人家。隶属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,地处濮阳县东南部,东连梁庄镇,南邻郎中乡,西偎庆祖镇,北靠胡状乡,行政区域面积79.99平方千米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,属濮阳十区。1987年,撤销八公桥乡,建立八公桥镇。[2]截至2018年末,八公桥镇户籍人口为68480人。[3]截至2020年6月,八公桥镇辖6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东街村。
“东寺晓钟”为开州八景之一。“东寺”所指何寺,而今大家观点并不一致。有人认为东寺是开州城内太平兴国寺,也有人认为应是城内东文昌阁,还有人认为是清河头的龙泉寺。近来又有人通过考证,提出了东寺就是八公桥镇西南二里云峰寺(遗迹尚存)的观点,且言之有据,合情合理。不出意外,八公桥云峰寺说将后来居上,一跃成为主流。
撇开各种观点学说,臆想一下这个“东寺”。既然能与“御井甘泉”、“西湖秋水”等并列开州八景,“应该具有不小的规模,还要有些故事内涵,再要风景这边独好。云峰寺仿佛就是为此量身定做的,所有条件无不契合。古碑文有载:云峰寺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,元朝重修扩建,繁盛时占地120亩,山门殿堂,气势恢宏,香客众多,游人不绝。
想那云峰寺高踞于土山之上,四周群峰拱卫,苍松翠柏,花草遍野,莺燕呢喃,鸡鸣狗叫。不是仙境,也似桃源风光。纵使不为参禅礼佛,或休闲观光,或读书修身,这里都是不二选择。
有资料显示,八公桥云峰寺晋朝时叫“迎凤寺”;宋朝真宗亲征驻跸于此改称“迎皇寺”;金元时终改称“云峰寺”。据说金末状元王鹗(山东东明人),青年曾在此读书,后为元朝宠臣,退休后于云峰寺东侧盖一别墅养老,别墅取名“延寿寺”,俗称“东寺”。东寺被王鹗后人捐给云峰寺,两寺合并仍称云峰寺,这样规模一下增大了许多。
关于东寺的诗歌有许多,大多为开州名士和州县领导所做。这就有了一个问题,云峰寺距开州城少说也有四十里,县领导方便去那里小住吟诗作对么?单因景色优美,携手赴约,慕名而来,恐怕还不足信。
我想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。开州八都堂里有一个王崇庆,东寺组诗里就有他的大作。他的老家在今胡庄镇老王庄。八都堂里还有一个史褒善,老家在今八公桥集。他们都在朝为官,偶有回家省亲,地方官员作陪也在情理之中。接待地方选在优雅宽敞的云峰寺,可以喝茶叙谈,游山观景,算是妥当。大家又都是文人,若一人提议以寺院为题,各自吟诵一首,这样几首诗歌新鲜出炉,再被王崇庆编入《开州志》也就顺理成章了。当然究竟是不是这样,只能是天知地知,你我都不知了。
如今,东寺的“飞甍杰构”的造型,“凌切云汉”的气魄只能见于纸端,迷人的钟声也只回响在历史云端。昔日的繁华要么毁于战火,要么毁于河患。东寺走了,留下一个个疑团,还有普罗大众的惋惜遗憾。
就个人情趣而言,挥之不去的并非这一座古寺,而是那悠扬古朴的钟声。一口古钟,在每一个清晨响起。一声慢过一声,舒舒服服送到每个人的耳边,把整座小城唤醒。慢慢习惯了有钟声的生活,听着钟声醒来,伴着钟声入眠。那应是一种天籁之音,富有韵律,不失美感,像一位睿智的老人站在那里,他平和安详,演绎着一座小城的千年绝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