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版昆山反杀案反转真相: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何在?
2020年8月17日晚,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暴力事件,被称为“内蒙古版昆山反杀案”,这起案件不仅因其曲折的情节引发广泛关注,更因其背后涉及的法律与道德冲突,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,随着案件真相的不断反转,再次将正当防卫的界限问题推向风口浪尖。
案件发生在阿尔山市伊林小区东门,当事人王元在送朋友郝建宇回家时,目睹了郝建宇被郭长俊持刀袭击的惊险一幕,郝建宇瞬间被菜刀连砍四刀,血流不止,危急时刻,王元不顾个人安危,奋力将歹徒手中的凶器夺下,成功制止了进一步的伤害,这仅仅是事件的开始,郝建宇在受伤后离开现场去医院途中,再次遭到郭长俊持砖攻击面部,王元赶来时,再次挺身而出,冲上前制止郭长俊行凶,并踹了其屁股两脚,将其踹翻倒地,郝建宇迅速夺过砖头,反手抡向郭长俊,郭长俊因重度颅脑损伤21天后不治身亡。
案件发生后,王元和郝建宇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阿尔山市公安局刑事拘留,并取保候审,案件的关键在于监控视频中郭长俊和郝建宇两个“黑影”离开伊林小区东门的先后顺序,这直接决定着王元、郝建宇的罪与非罪,2021年9月3日,阿尔山市检察院作出不予起诉决定书,经查明是“郭长俊先追郝建宇”,王元由此被检方认定为“不构成犯罪”,而郝建宇也因防卫过当被免予起诉,一年后,阿尔山市检察院又作出了一份截然相反的起诉书,变更起诉的依据源自阿尔山市公安局委托盖乐普科技(大连)有限公司作出的一份声像鉴定报告,称“郝建宇先追郭长俊”。
事情远未结束,白鹿新闻查询辽宁省司法厅官网发现,盖乐普科技竟然是一家没有司法鉴定资质的非法鉴定机构,多名高校法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,盖乐普科技对此案出具的鉴定报告属于无效鉴定,没有法律效力,司法机关不应采信其作为证据使用,由于这份非法鉴定报告的介入,案件出现重大反转,王元从“见义勇为”变成了“杀人犯”,兴安盟中级人民法院根据这份鉴定结论作出“维持原判、驳回上诉”的终审判决,以“故意伤害罪”分别判处郝建宇、王元有期徒刑10年和3年、缓刑4年。
这一判决结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和不满,王元二审辩护律师曹宗文认为,王元从歹徒手中夺刀,再到踹倒歹徒,给郝建宇赢得逃生的机会,依法制止了歹徒不法侵害的持续进行,属于典型“见义勇为”行为的正当防卫,应当不负刑事责任,此案经媒体报道后,引起舆论、社会广泛关注,大部分网友都赞同王元的见义勇为行为,认为他是“福建赵宇见义勇为案”中赵宇的翻版。
巧合的是,该案公益律师团队之一的范辰律师正是当年“福建赵宇案”赵宇的辩护律师,据他分析,该案完全融合了最高检早前公布的“昆山反杀案”和“福建赵宇案”这两起指导案例,具有典型的指导性个案意义,为已经唤醒的正当防卫制度再次遭遇了挑战,范辰律师呼吁,为进一步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,建议国家早点出台见义勇为法律法规,激励更多人像赵宇、王元一样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。
这起案件不仅是一起个案,更是当前社会矛盾和法律困境的一个缩影,它揭示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,特别是在面对暴力威胁时,见义勇为的界限究竟在哪里?从法律角度来看,正当防卫必须符合必要性和适度性原则,即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,在实际操作中,如何准确判断这一点却并非易事,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,人们往往难以冷静地评估每一个行动的合法性。
王元的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他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,夺刀救人,踹倒歹徒,给郝建宇赢得了逃生的机会,依法制止了歹徒不法侵害的持续进行,由于法律对正当防卫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带,王元的行为最终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,这不仅让王元本人深感委屈,也让广大公众对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产生了质疑。
面对这样的困境,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,探索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法律制度,法律应该为见义勇为者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和支持,让他们在面对危险时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挺身而出,法律也应该对正当防卫的界限进行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规定,避免因为模糊和歧义而导致误判和冤案的发生。
我们还需要加强